监管政策方面,不同国家和地区呈现出差异化趋势。美国在 2025 年迎来监管转折,联邦存款保险公司(FDIC)于 3 月发布新规,允许 FDIC 监管银行在无需事先批准的情况下开展加密资产相关业务,货币监理署(OCC)也澄清国家银行可开展加密托管、稳定币支付等业务。这一转变使得美国银行业在加密业务上拥有更大自主权,“事中监控” 取代 “事前许可”,为银行参与加密市场提供了便利,有望为 crypto 交易注入新的流动性与活力。而在欧洲,虽然对美国加密友好政策持审慎态度,但欧盟在 2024 年通过的《加密资产市场监管条例》(MiCA)为稳定币发行和加密服务提供商设定许可和规范,在严控风险的同时支持创新发展。新加坡金融管理局(MAS)长期对加密产业持开放且审慎的态度,美国的政策调整强化了其完善本地法规、巩固亚太加密金融中心地位的趋势。香港在 2023 年重启加密枢纽战略,2024 年发出首批虚拟资产交易所牌照,美国新政令减少了国际银行在港提供加密服务的顾虑,香港借此契机加大宣传,吸引更多交易量和企业入驻。
市场表现上,加密货币总市值在 2024 年突破 3.8 万亿美元,同比增长 110%,这一涨势延续至 2025 年。比特币价格一度突破 10 万美元大关,带动比特币期权市场显著增长,截至 2024 年底,比特币未平仓合约总额达 411.27 亿美元。加密货币现货交易市场集中度进一步提高,2024 年币安以超 2.15 万亿美元的主流现货交易量稳居首位,Bybit 和Crypto.com紧随其后。此外,虚拟资产衍生品交易日益受到关注,2024 年 11 月,Crypto 衍生品市场占比达 74.8%,远超现货市场。香港证监会考虑为专业投资者引入虚拟资产衍生品交易,丰富市场产品选项。
稳定币在 2025 年迎来关键发展节点。7 月,美国总统特朗普签署《天才法案》,为稳定币设立明确联邦监管标准,要求 1:1 美元抵押、定期审计、即时赎回机制等条款。全球稳定币总市值截至 7 月 22 日约为 2680 亿美元,其中 Tether(USDT)市值约 1610 亿美元,USDC 市值约 650 亿美元。稳定币不仅在加密资产交易中广泛应用,还拓展至跨境贸易结算、企业间支付、消费者支付等现实经济金融交易领域。Visa 监测数据显示,截至 2025 年 4 月,稳定币市场规模超 2200 亿美元,过去 12 个月活跃持有地址超 2.4 亿个,调整后的支付交易次数高达 14 亿次,交易规模达 6.7 万亿美元。
在技术应用层面,区块链技术持续升级,为 crypto 交易提供更高效、安全的基础设施。一些高性能区块链在交易处理速度和成本上取得突破,例如 Solana 区块链发送稳定币的平均成本约为 0.00025 美元,且基于区块链技术的支付基础设施引入 “Gas 费” 机制实现交易优先级的差异化管理。同时,人工智能(AI)、机器学习等技术开始与加密交易结合,用于市场趋势预测、风险评估与交易策略优化,提升交易决策的科学性与精准度。
投资者结构也在发生变化。传统金融机构加速入场,主流银行尝试推出自己的稳定币,如 2025 年巴西最大银行 Itau Unibanco、日本第二大金融集团三井住友、日本金融集团 SBI、阿联酋最大资产规模银行第一阿布扎比银行等均有相关计划。银行机构还探索开展多元化的稳定币、加密货币服务,香港虚拟银行 ZA BANK、迪拜 Emirates NBD 银行、欧洲 Bunq 银行等纷纷为用户提供加密货币交易服务。此外,机构投资者对加密市场的兴趣愈发浓厚,越来越多的机构推出代币化金融产品,推动资本市场与加密市场深度融合。
从新手到专家,我们提供全面的加密货币知识和交易策略,帮助你在加密世界中不断成长。